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他生活在宋朝末年,这个时代正值南宋面临外敌的威胁,内部又饱受腐败与内乱的煎熬。秦桧作为南宋政治权臣,却以自私自利、投敌卖国、奸佞阴险而臭名昭著。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残害无辜百姓,私自压榨人民财产,甚至勾结外敌对抗本国皇室,为博取权势不择手段。秦桧的行为不仅败坏了朝廷政风,更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提到南宋这段历史,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他就是秦桧。秦桧进士出身,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草创,做过金人的俘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阶下囚日子,然后携家南归,颇为吊诡。回到南宋后,虽然质疑声从未断过,但他在宋高宗赵构的青睐下,两度出任宰相,时间长达十九年,位极人臣。任相期间,他提出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治构想,投降路线图完备而清晰,且不惜认贼作父,戕害异己,最后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罪人。秦桧反复的背后,必有值得追索的深层次原因。一、后人笔下的秦桧秦桧,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及第,从此步入宋朝士大夫阶层,在两宋官场摸爬滚打四十年。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荣贵一生的秦桧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六岁。死前,皇帝赵构多次亲临秦桧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望仙桥附近的相府探看问疾,死后赠他“申王”,谥号“忠献”。《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知质有圣曰献。”到秦桧去世时止,两宋二百年间谥号“忠献”者仅三人,分别是赵普、韩琦、张浚。赵构还为秦桧墓题写神道碑额:“决策元功,精忠全德。”把秦桧目为大功大忠之臣。对于秦桧来说,真可谓生受崇敬,死备哀荣,他在南宋朝廷的地位之高和赵构心目中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在秦桧死后的数十年时间内,虽然朝野对其生前作为有过一些争议,但官方并未明文否定赵构的评价,民间议论也没有一边倒形成甚嚣尘上的舆论风潮。屡次北伐,力图恢复旧山河的宋孝宗,甚至在赵构还未去世就为岳飞平了反,但他对秦桧的评论也未作颠覆性改变。
官方给秦桧作定性更改,是在秦桧死后五十多年后的事了。宋宁宗开禧年间,宰相韩侂胄积极筹备北伐战争,为了鼓舞全民的抗金斗志,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又为韩世忠建庙,崇尚抗金英雄转瞬成了时代风尚。崇尚英雄可以同仇敌忾,批判汉奸当然也可以同仇敌忾,于是,朝廷把秦桧列为与金国屈辱和议的罪魁祸首,追夺王爵,改其谥号为“谬丑”,所谓“名与实爽曰谬,怙威肆行曰丑”,一时人心大快。
然而,韩侂胄的“开禧北伐”几个月就大败而归,皇帝为保江山、大臣为保权位,又只得向金乞和。为体现诚意,他们合谋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快马加鞭送给金国。同时,恢复了秦桧的“申王”封号和“忠献”谥号。一个国家就这样儿戏般地朝令夕改、苍黄翻复,臣工不笑,百姓不笑,金人都是要笑掉大牙的。不过,恢复了秦桧的荣誉,如同向金人抛了个媚眼、弯了一下膝盖,说不定可以立马改变朝运。所以,对于南宋小朝廷的当政者来说,秦桧尽管生前无功,但死后有益。
秦桧死后一百年,终于被官方彻底否定,就秦桧来说,真可谓五五十年一运。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朝廷再次把秦桧谥号修改为“谬狠”,比宋宁宗的“谬丑”更“狠”。最后,元朝人脱脱修撰的《宋史》中,把秦桧列入了“奸臣传”,并评价说:“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给秦桧作了盖棺定论。
后来那些民间野史笔记又推波助澜,给秦桧“设计”了许多“预言”,编了很多“段子”,把当初的秦桧描写成一个注定要干坏事、做奸臣的样子,给了他一张比曹操更丑的脸谱。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说,秦桧阴险,乘轿骑马或默坐时,常好嚼齿动腮,时人谓之“马啖”,看相的说拥有此相者可以杀人。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说,秦桧为太学生时,因善做坏事,同窗都叫他“秦长脚”。一天,秦桧睡于窗下,有异人造访他,见他睡着了,便对秦桧同室的同学们说,他日此人必误国害民,天下同受其祸,你们中也有人将死于其手。明代陈继儒《偃曝余谈》记载更奇,说秦桧眼睛有夜光。
岳飞孙子岳珂所著《桯史》说,秦桧办公楼前有一棵石榴树,每每结了果,秦桧都会亲点其数。有一天发现少了两个石榴,他故不作声。几天后,他取出斧子,装作要砍石榴树的样子,旁边一小吏赶忙说,这石榴味道蛮好,砍掉太可惜了。秦桧立刻回头逼视小吏说,原来是你偷了我的石榴啊!岳珂的故事,把秦桧刻画成一个既阴险又小气,全无宰相胸襟的市井小人。
二、当年的血性男儿当初,秦桧的人生理想与周围的落魄秀才们并无二致。举进士前,他曾经做过一段时期的私塾先生,天天与那些调皮捣蛋的小鬼在一起,靠微薄的束修度日,他的理想仅仅是置些田产,做一个衣食无忧的读书人,故他有诗曰:“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他的人生转折和历史评判,都是因为那一场把北宋纲常庙堂砸得稀巴烂的“靖康之难”。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长驱直入,兵临汴京城下,北宋朝廷慌作一团。宋徽宗赵佶对政事从不挂心,对责任从不在意,毫无担当,他把这副烂摊子撂给儿子赵桓,逃了。李纲任京城留守,积极筹备抗金事宜。然而,皇帝都逃了,蔡京、童贯也随之逃了,想逃的士大夫还很多,人心涣散,坚定抗金者孤掌难鸣。就在这种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危急关头,秦桧以太学学正这样一个微员之身,向宋钦宗赵桓上“兵机四事”,提出对金人不可示怯、不可寄希望于议和、不可让金兵知虚实等建议。第二年年底,金人发动第二次南侵,要求宋廷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赵桓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议,大臣中赞同割地议和的七十人,主张抵抗、反对割地的三十六人,秦桧就是主张抵抗、反对割地者之一。
我每次读到秦桧历史,总会想到一个人——汪精卫。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廷宣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在狱中,热血青年汪精卫写下《被逮口占》一诗,中有:“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豪情跃然纸上,倘若果真就义,那他在历史典籍中就是革命英雄而非后来的汉奸了。秦桧与汪精卫最为可堪比拟的地方,就是秦桧当初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之时,也有一篇类似《被逮口占》一样的文字,那就是他向金人上的那篇《乞存赵氏议状》。
关于秦桧的《乞存赵氏议状》,许多记载秦桧言行的史书包括《宋史》中,都把此议状说成他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与人联名写就的,而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对上议状的来龙去脉有过详细记载,而且全文收录了此议状。
据李书载,靖康二年,金人灭掉北宋撤离之前,他们决定以汉治汉,建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傀儡政权,统治黄河以南广大地区。但在立谁为帝时,金人与当时北宋旧臣产生了重大分歧,金人要求立异姓,旧臣要求立赵氏。金人当然不会顺从这班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们先召来吏部侍郎李若水,与他商议立异姓一事。谁知,李若水听说要立异姓,坚决反对,义愤填膺,把粘罕骂了个狗血淋头,结果身首异处。接着,粘罕又授意已经投靠金人的东京留守王时雍,召集宋臣联名拥立原太宰张邦昌为帝。随后,王时雍召集百官至秘书省,将张邦昌的姓名列入议状,紧闭省门,外环兵丁,强迫大家签字画押。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签书枢密院事张叔夜均不肯签字,粘罕立即派兵拘捕孙、张,羁押金营。在这种稍有不慎就可能杀头的情势下,时为北宋御史中丞的秦桧不但面无惧色,而且挥笔写就《乞存赵氏议状》,然后签字画押,送给了凶神恶煞的粘罕。
秦桧在议状中说:“桧身为禁从,职当台谏。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大金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桧尽死以辨,非特忠其主也,且明两国之利害耳……宋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兴亡之命,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昔西汉绝于新室,而光武乃兴。东汉绝于曹氏,而刘备王蜀。唐为朱温篡夺,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盖继世之久,德泽在人者深……自古兵之强者,固不足恃。大金自去岁问罪中国,入境征战,已逾岁矣。然所攻必克者,无他,以大金久习兵革,中国承平百年,士卒罕练,将帅未得其人也。使异日士卒精练,若唐藩镇之兵;将相得人,若唐肃、代之臣,大金能必其胜负哉?且世之兴亡,必以有德而代无德,以有道而易无道,然后皇天佑之,四海归之……如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也。桧不顾斧钺之诛、戮族之患,为元帅言两朝之利害,望稽考古今,深鉴忠言,复嗣君之位,以安四方之民。非特大宋蒙福,实大金万世之利也。”
秦桧这篇《乞存赵氏议状》全文一千六百余字,结构严谨,行文紧凑,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堪称一篇充分体现北宋遗臣忠贞气节的檄文。秦桧这篇檄文,堪称是大刀架在脖子上写的。文中“桧尽死以辨”“桧不顾斧钺之诛、戮族之患”之句,与汪精卫的“引刀成一快”何异?体现了他的大义凛然、敢作敢当、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秦桧后来的确因议状而自食其果。粘罕读完议状,立马安排人把秦桧抓到金营,严加看守。张邦昌登基后,曾上书请求粘罕放归扣押在金营的北宋大臣,粘罕应他的请求,在班师前放回了尚书左丞冯澥、签书枢密院事曹辅、礼部侍郎谭世绩、中书舍人孙觌等人。但明确了几个坚决不能放的人,秦桧就是其中之一,而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他的议状和反抗态度。后来,秦桧被虏至白山黑水的金国,成了阶下囚。如果秦桧像李若水一样,横尸金营,那么那些历史典籍中,也一定会多一个感人肺腑、供人凭吊的忠烈。可以说,北去之前,秦桧还算一个血性男儿。
三、“乞和”造就了千古奸臣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奸臣。当初的血性男儿,经过战乱的洗礼,从庙堂到江湖,从重臣到囚徒,那种漫长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迫使着这个意志不是特别坚定的北宋遗臣作出了一些有违初衷的改变。或许,因这种时势而带来的人格裂变,秦桧自己都没有觉察到。
秦桧被俘北去后,随徽、钦二帝幽囚于韩州(今辽宁昌图),倍尝艰辛。宋徽宗听说赵构即位的消息后,怀着最后的希望,写了一封信给粘罕,要求与金再次议和。徽宗此信,经过了秦桧的润色,写得凄婉恳切,文辞优美。粘罕转呈金主吴乞买,吴乞买给予盛赞,虽然没有同意议和(当然不可能同意,要议和,对象也只可能是高宗而非徽宗),但他因此发现了秦桧这个文辞、识见俱佳的人才,于是,安排他到自己的弟弟挞懒军前效力,秦桧又深得挞懒信任。
建炎四年(1130年),北去四年后,秦桧自金国携家逃回,其原因和过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在赵构亟需一位熟悉金国情况的人作参谋,便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第二年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旋即又任命他为宰相。虽然,秦桧在相位一年就被朝臣论罢,但山不转水转,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又重新任他为宰相,而且是独相。从此,秦桧在位专权达十八年。
纵观秦桧当权的这十八九年,为达到巩固权位的目的,可谓“坏事做绝”。秦桧至少有四宗罪:一是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以土地和甘当金国附庸的方式换取和平,卖国卖得振振有词;二是收拾与求和方针不同的文臣武将,以残忍的手段打击异己;三是篡改历史,对宋高宗一朝的历史作了一些有利于皇帝和自己家族的技术性处理;四是深文周纳,兴文字狱,掀起了有宋以来文字狱的高潮。
秦桧刚刚由金归国时,就开始向赵构兜售“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当时,金人经过几次轮番南侵,占领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他们在张邦昌的“大楚”政权后,又扶持了刘豫的“伪齐”政权。秦桧所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即承认金人占领区和“伪齐”政权的合法,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他的潜意识是,反正长江以北为金所控制业已成为事实,不若索性承认事实以换取和平。然而,这一思路无疑是把“两个中国”合法化,甘心做金国的附庸和奴隶而不以为耻,思路一提出,朝野顿时大哗,弹劾秦桧的奏章雪片般飞向赵构的案头,就连在和、战中摇摆的赵构后来也不禁叹息道:“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宋史·秦桧传》)可见,对于这么露骨的卖国之言,作为皇帝的赵构都是不能接受的。
秦桧对政见不同的同僚的排挤打击颇为残忍。海南海口市有一座五公祠,是为纪念唐、宋两朝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而建,故名五公祠。五公中,除唐朝名相李德裕外,宋朝是李纲、李光、赵鼎和胡诠,而这四人,都是由于力主抗金遭到秦桧排挤,贬谪至茫茫海外的。四人中,李纲最幸运,不久即遇赦北归。最惨是赵鼎,他曾经两度任相,是秦桧的老上级,却在贬至海南三年后,身心交瘁,绝食而死。秦桧死后,李光和胡铨遇赫归朝,李光死于归途,胡铨得归。这只是秦桧打击异己的一个缩影,冰山一角。
人在做了亏心事之后,总会想方设法涂抹和掩饰。秦桧是宰相,拥有“监修国史”身份,他利用这一有利身份对历史进行了主观篡改。《宋史·秦桧传》记载说:“(秦桧)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还,自颂桧功德凡二千余言,使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上之,皆迁秩。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熺笔,无复有公是非矣。”同时,秦桧还不断为赵构个人以及降金乞和政策上贴金,对岳飞颇有诋毁,抹杀岳家军的功绩。宋孝宗时期所确定的“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胜也囊括,却没有岳飞的郾城和颖昌大捷,或许就是当时的官方记述皆出于秦桧父子之手的结果。
有人说两宋无文字狱,其实要从程度上来说。宽松如北宋者,也有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到了南宋,尤其是秦桧当权期间,兴狱的方法更多样了,受到打击的人也更多了。秦桧当政期间,曾力推私家野史写作和出版的禁止。《宋史·秦桧传》载,绍兴十四年,秦桧“乞禁野史”;绍兴十五年,秦桧“又对帝言私史害正道”;绍兴十九年十二月,朝廷正式颁布诏令:“禁私作野史,许人告。”这种态势下,许多人不仅不敢再写,现有的也赶快烧,李光的家人,就把李光的万余卷书全部烧掉。司马光的后人信誓旦旦地辩解说,《涑水记闻》非其先祖所撰。一个叫曹泳的小官,因状告他人私作野史而官升数级,一时间,“士大夫争以诬陷善类为功”。
从秦桧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来看, “引刀成一快”易,“十年持汉节”难。要做一个无愧于良心道义的忠贞之士,需要像苏武一样,历尽节旄尽落的艰辛和阶下囚的屈辱。而前途的渺茫和囚徒的屈辱,却常常成为击倒意志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意志薄弱者改头换面,卖国求荣,坏事干得振振有词而不以为耻。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以紧邻岳飞墓的下智果寺为岳飞功德寺,并赐额“褒忠衍福禅寺”,即今天的岳王庙。清朝褚人获《坚瓠集》载:“(明)正德八年,指挥李隆冶铜为(秦)桧及妻王氏、万俟卨三形,皆赤身反接跪墓前。”从此,秦桧被反绑双手,跪于岳飞墓墓道阶下,任后人石敲瓦掷,撒溺其头。至于结局,就是那副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来源:文史天地 作者:晏建怀